第一阶段:刷
最近听到的很多次的名词:刷底稿。
大部分小盆友第一年来到事务所,项目经理都会给你几个简单的科目让你做。如果有审计软件,那就更方便了,反正数字都能生成,如果没有软件,那就比着以前的底稿抄一下吧。总之,只要把那一堆堆的表格做完,就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。然后就无所事事了,工作中或者偷偷玩会游戏,看会小说,或者看会电影,找心上人聊聊天。
当然,每个人的基础都不同,但是都会经历这么一个阶段。你只是认为底稿完成了,就完成工作了。
其实也是有收获的。首先,你抄了很多的底稿和数字,多多少少的,你知道了审计底稿的大概在做什么。其次,你看了别人底稿,面对项目经理的疑问,你反复琢磨,到底为什么。慢慢的就在其中学会了很多技巧,哪些是有问题的情况,重点应该关注哪些。最后,不得不说,很多底稿的设计还是很精致的,就算是刷底稿,也要具备一定的会计知识,不知不觉中excel越来越熟练。
第二阶段,学
这个阶段,我们已经对底稿无比的熟悉,甚至只需要花费很少的时间就能把所有的表格刷完。ctrl+c 和ctrl+v的快捷键用得非常熟练,简直就是键盘侠。复制黏贴的效率之高。
当然,你不能只靠复制黏贴来生存。这时候,项目经理开始慢慢赋予你更多的工作,当然,涉及到的Q也越来越多。这时候,你可能需要开始慢慢去研究数字背后的秘密。
多看看相关的准则,多关注一些最新的意见和相关的资料,多看一些IPO的案例。这些资料或者案例中的故事,一些处理方式,很可能会产生共鸣。
多利用百度,随时带着会计教材或者相关资料,遇到不懂的就查,把每一个科目,每一个公司,相关的行业,都了解清楚。实在搞不懂的科目,或者不熟悉的科目,做完之后,就把这个底稿保存为一份学习的模板,把你做的每一步,每一个曾经不理解的地方,都用通俗的语言做上标记。下次再遇到同样的问题,就拿出来看看。千万不要懒,就用最通俗的语言,把每一个小点都记录下来,不要太相信你头脑的记忆力,不知道哪一天,你可能会突然觉得,怎么脑子转的比航空母舰调个头还慢。
经常翻阅别人的底稿,看看别人的思路,别人都做了哪些工作,把别人做到,而你没有做到的程序,记录下来,形成你的工作笔记。
没错,你可以试着写一本工作日志。我每天都会写,写上日期和项目名称,不需要多美的格式,工作中所有的笔记都可以记录,甚至无聊了也可以画幅画,每当项目结束时,按照项目或者按照科目类型进行一个总结。
当积累的越来越多,你可以筛选出有价值的东西,对自己的总结和整理做进一步的优化。
第三阶段,思
审计工作,不在于你有没有考过CPA,不在于你是不是名牌大学,审计工作,很多时候靠的是经验。因为审计本身,就是基于职业判断。
不断的思考,不断的学习,积累下来的经验,让你不断的增值。
这时候我们已经看了很多的专家,学者权威写的文章,每一次的分享,都会给你一些启发,但是这些启发能有多少转化到实际工作中呢,其中还有更多其他的因素。
每次跟别人讲到审计,总觉得讲个几天几夜也讲不完。不同的行业,不同的公司,不同的业务,一切都不同。就像前几天跟朋友们聊天说的,审计客户就像是一个小姑娘。每个姑娘都不同,有的你很喜欢,有的你很厌烦,有的很漂亮,有的很聪明。但是你的目标只有一个,把她搞定。
姑娘很多,你每天穿梭于不同的姑娘,你要试着了解她,并且让她臣服于你,俨然你就成了审计中的情圣,对,就是情圣,当然最重要的是还要控制风险,小心遇到妖精。
所以很多事务所喜欢招一些有经验的审计员,哪怕没有CPA,因为他们可以熟练的完成底稿,并且知道一个审计项目中,一个企业报表里,哪里可能会有坑。一本几十页的底稿,要想做到完美,也都是靠经验积累下的。
第四阶段,去打怪吧
没有搞不定的项目,也没有干不了的活。不需要去讲什么高大上的理论,审计也不是什么高深的东西。
底稿不是越厚越好,资料也不是越多越好。需要什么,就做什么,那一堆堆的表格,只是表格,甚至有兴趣,你可以自己去画,没有必要全部按部就班的机械性的工作,可以抛弃一切模板,自己做一套非常精美的东西。当然,事务所主要是为了底稿的统一和好看,大体的格式还是要统一的。
但是你已经做到了,不用看底稿,就已经知道哪些必须要做,哪些必须重点关注,哪些工作不需要做,这个层次,可能大多数底稿你都要交给下边的小朋友了。所谓重剑无锋。当你复核别人底稿的时候,也并不再是一张纸都一页页的看过去,看看都做了哪些程序。而你复核的更多的,是有重点的看其中的逻辑关系,是否合理,是否异常等等。
完美的底稿就是要做到充分,适当,不繁杂,不啰嗦,却又清晰明了,逻辑清楚。越是看起来简单的东西,其背后可能越复杂。所以,不是说你做的程序多,底稿就一定多一定厚。反而,你做的程序和工作越多,底稿看起来会越清晰。
在工作中,不能生硬的去复制任何一个项目的工作。每一个项目都是一个新的姑娘,真正吃透了审计,才能搞定每一个姑娘。